學習高手的學習方法

學習高手的學習方法

網路上流傳著非常多的學習方法,記憶曲線、學習曲線等等非常多法則,但大部分這些法則只點出了學習上非常表層的問題,並沒有回歸到學習本質。我覺得學習的本質是,把新學到的知識跟自己既有的知識做連結,才是真正的學習。你覺得種一棵新的樹快,還是從原本的樹上長出枝幹快?種新樹不但要花費非常多的心力去照顧,還要考慮其生長環境、溫度、濕度等等的問題,再加上前期成長的過程非常緩慢,很容易就失去耐心及信心,進而放棄栽培這棵樹;在原來的樹上新長出枝幹就快得多,不太需要再去考慮過多的因素,也不用花太多的心力,而且這棵樹已經過了他前期緩慢的成長過程,也就不必擔心會有失去耐心及信心的問題。我認為,如果學習沒有跟既有的知識做連結,就是在種一棵新的樹,我們可以回想一下,從小到現在我們種了多少樹苗,這些樹苗還沒長成大樹就被我們放棄的有多少?因此,在既有的樹上長出新的枝幹才是學習的最佳解。
▋二元學習法
如果我們沒有太多時間,但是又想快速融入一個新的領域,那這個辦法非常適合你。什麼是二元學習法呢?簡單來說就是找這兩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,並且要是彼此針鋒相對的人物,然後把他們做透澈的研究以及學習,譬如我想要學音樂,這時候我看到莫札特就該去找貝多芬;想學唐詩,看到李白就該去找杜甫,為什麼呢?以下跟大家做解釋
原因1.
這些高手的共同特色是什麼?就是他們都是追求某個領域的極致而受到矚目,也就是達到了這個領域的高峰,如果自己的學習是從這個領域的高峰作展開,架構會非常完整,效率也會非常高,這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”跟高手學習、讓身邊圍繞著高手”
原因2.
高峰就是把某個風格發揮到極致,極致他必然是一個極端,也就不是全貌,那該怎麼樣有更全面的學習呢?答案就是尋找另一座對立的高峰,兩座高峰之間自然會有些平原地帶,透過這兩個高峰的比較,自然就能夠把中間的平原地帶描摹出來,也就構成了全面的學習
▋成為高手的學習法
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”一萬小時法則”、”勤勞學習終會成功”等等之類的說法,但我們可以仔細想想,憑什麼學習一萬小時就會變專家,憑什麼勤勞學習就會成功?如果這一萬小時裡面,都是在學一些自己已經很了解的東西,或是只學習非常淺層非常表面的東西,這個人有可能變成專家嗎?不太可能,因此我們可以知道”一萬小時法則”是一個過度簡化並且忽略非常多前提的一個學習法,我個人覺得這種學習法比較偏向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,不太適合認真想成為高手的人。那既然我前面說他忽略非常多前提,他到底是忽略哪些前提?那又該怎麼學習比較好?下面來跟大家做說明
1.刻意練習法
相信大家對這個學習法不陌生,這個學習法的作者是在20世紀初提出這個做法的,但當時他只在論文提出,因此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,因為大家也看不太懂,這時有一個人發現了這個學習法,並且對他做一些修改,也就是《異數》的作者,他把刻意練習法簡化成”一萬小時法則”,蔚為風潮,但卻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,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一定要去學習或是透過一手知識求證,不能只看從二三手知識去做斷定,因為這些知識可能被做過太多的修改甚至曲解,市面上很多流通的新書都存在這個問題。因為這個方法大家應該都聽過,所以我只提這個方法的5個原則:
(1)獨自練習 – 反覆針對問題點,進行大量重複聚焦式的練習
(2)全神貫注
(3)保持覺察 – 不要讓自己在練習時因為習慣了就開始步思考,要不斷抓出問題並且針對問題去做克服
(4)分析專家的心智模型 – 去討論去思考,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
(5)即時回饋 – 接受專家高質量的針對性的回饋,讓自己快速找到問題
2.枝幹法
這個方法就是我前面提到的”種一顆新的樹不如在原本的樹上長枝幹”,書上沒有提到太多的細項,但我之前有看過其他的學習課程,所以我就自己把他補充上來了。我們很常聽到師長說「要把書上的東西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」,其實就跟枝幹法不謀而合,但是這個說法太過抽象,到底要怎麼樣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?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,就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找例子,並且從舉例當中去跟新得到的知識做連結,因為到這邊篇幅有點太多了XD,所以直接提供一個名詞讓大家去搜尋,「費曼筆記法」,費曼是一個超級學習大師,他主張如果你能把一個複雜的知識講得連你阿罵都聽得懂,那你就是真的懂了
 
●行動計畫
1.找出一篇自己覺得不錯的知識文章,試著用枝幹法把他做二次闡述

發表迴響